+1
-1
收藏
模式解读
集团化办学
集团化办学模式,是由1所优质学校和若干所学校组成学校共同体(教育集团)的办学体制,以优质学校为龙头,采取“优质学校+新建学校、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等方式,探索建构一个法人一体化、多个法人联合体等集团治理结构,实现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育评价、校产管理等方面统一管理,共同向上向好发展。
集团化办学模式明确了教育集团由州(市)统筹、以县为主,在县域内或跨县域组建。牵头学校和各成员学校之间既统一协调管理、保障教育质量,同时又相对独立、追求办学特色,实现互惠互助、共同成长。
会泽县统筹各类型、各学段教育一体化发展——走出县中振兴新路径
坐落在金钟山脚下的会泽县第一中学,古朴而耀眼。这所1926年创办的学校历史悠久,每年从这里走向高等学府的优秀学子不计其数,当地人都将县一中视为骄傲,会泽一中已成为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会泽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全县有近200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2.5万名学生进入全国重点大学深造,6.8万名学生被本科院校录取,为我省12个州市输出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142人,其中校长、副校长32人。教育已经成为会泽最响亮的名片。
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 通讯员 王怀青 摄
改革赋能促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会泽教育为什么这么“牛”?得益于会泽县把“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作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举措。会泽县委教育体育工委书记、县教体局局长唐文学介绍:“近年来,我们建立了高中教育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和义务教育‘1+N’教育联盟,统筹推进县域各类型、各学段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对于集团化办学取得的改革成效,在会泽一中工作了33年的张志敏老师深有感触。
“20年前,会泽县城只有一所高中,老百姓对教育的期望非常大。但那时候教育质量不高,每年能够上线的学生人数不多,所以很多学生都到会泽县以外的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就学。虽然我们学校可以容纳很多学生,但是生源质量低、数量也不足。”张志敏说。
为了破解城乡校点散、规模小、管理难、教学质量提升难等发展问题,2017年,会泽县探索组建高中教育集团,采取“名校+新建学校”“名校+民办学校”等方式,创新探索出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县城或较大乡镇集中、小学就近就便入学的发展思路,实行以会泽县茚旺高中为龙头、其他学校为成员的普通高中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促进各学校资源共享、抱团发展,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在生源配置上,不掐尖、不办超级中学,探索“名校+”集团化办学,强校带弱校,集团内学校严格实行“一碗水端平”滚动划片招生政策,学校之间形成良性竞争,集团内学校齐头并进,让广大学生均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针对一些学校中出现的片面追求成绩,以分数、升学率论英雄,重教学轻德育、重智育轻体育等错误做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五育并举”,狠抓“双减双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近年来,会泽县以中长跑和竞走两个项目为优势,创建了3个国家级后备人才基地,培养输送了4个世界冠军和38个全国冠军。
文渊中学生物实验课。 通讯员 王怀青 摄
从单打独斗变抱团取暖
“作为会泽高中教育集团的龙头学校,我们并不提倡一家独大,而是希望实现全县教育资源、教育管理共享。比如2017年东陆高中建校时,就从茚旺高中调配了3名管理人员、7名骨干教师,在教学、教研、管理方面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形成了老学校带动新学校、老教师带动新教师的良好局面。目前会泽7所高中学校实现了并驾齐驱、抱团取暖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会泽教育高质量发展。”会泽县茚旺高中校长王发聪说。
会泽县坚持开门办教育、开放办教育、共同办教育的理念,打破校际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发展共赢。实施管理干部、后备干部、本土人才、“三名”人才、青蓝结对五大人才培养工程,推进书记校长、管理干部、培训专家、班主任、骨干教师五大团队建设,创新集团化办学教师管理和交流机制,实施班子成员、骨干教师互派机制,形成集团学校共享优质师资、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
在会泽县的高中,几乎每个班级的最后一排,都会有一些位置留给听课老师。“走出去多交流,对提升年轻教师教学水平很有帮助。”大成中学地理老师赵世伟说,自从2022年毕业回家乡任教后,教学、听课就成了他的日常。
听课评课、集体备课、师生同测……全县高中同一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教研活动。为促进教学水平整体提高,会泽县实行集团内学校强化联合教研,加强校际交流,搭建多元教研生态体系。推行成员学校之间联考制度,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备考资料、统一组织联考统测,共享联评数据,分析和评估教学质量。不定期轮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竞赛、专题教学研究、教师沙龙、专业工作坊、教师才艺大舞台、联谊活动等,促进教师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唐文学表示,下一步工作中,将不断深化拓展集团化办学模式,用足用活滚动划片、“名校+”、领办制、“1+N”联盟等办学机制体制,通过管理共促、队伍共建、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实现义务教育全域优质均衡,持续提升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点评
会泽县教育综合改革最大特点是围绕核心学校培育紧密型教育集团,实施滚动划片、“名校+”、领办制、“1+N”联盟等办学机制体制,从而打破限制、实现交流融合,充分发挥出核心校的辐射作用,推动骨干教师柔性流动,实现优质课程共享、课堂移动,共建共享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破解县域城乡校点散、规模小、管理难、人才少、教学质量提升难等焦点问题,回应群众对教育的美好期待,满足了人民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
云报全媒体记者 张雯 通讯员 代玉春
红塔区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不让一所学校掉队
走进玉溪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文化校区,琅琅读书声在校园里回荡。同一时刻,山水校区、溪源校区、紫艺校区、文澜校区、绿色钢城校区的同学们也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开展集团化办学以来,玉溪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充分发挥“百年一小”的教育品牌和资源优势,形成了“一校多址+一体多元”的办学模式,成为玉溪市红塔区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的成功范例。
近年来,红塔区着眼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在总结学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构建起“学区建设排头强基、集团化办学深入引领”的全域义务教育发展实践体系,呈现出学区制和集团化双轨并行的良好态势,有效缓解了集团主校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满足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
玉溪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通讯员 沈阳 摄
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2011年2月,红塔区成立了区长任组长的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红塔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学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本着体制不变、机制创新的原则和中心拉动、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策略,全面实施学区建设。学区内均衡配置中心城区、城乡接合部、乡镇、山区学校,下设学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制定学区工作计划,协调安排工作经费,推进学区管理。
红塔区在全面总结学区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成立了集团化办学工作领导小组,围绕优质带动、优势互补、逐步覆盖、共同发展的思路,明确集团化办学的目标、原则、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等。
2021年4月,玉溪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正式授牌成立,发展至今已建成文化校区、山水校区、溪源校区、紫艺校区、文澜校区5个校区,并于2022年3月开始托管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大开门小学(绿色钢城校区)。“集团以文化校区为总校、多个校区为分校,探索实践整合薄弱学校、带动新建学校、托管偏远山区学校的‘一校多址+一体多元’的集团化办学模式。”玉溪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戍戎表示,学校之间通过打破校际壁垒,发挥聚集效应,推动管理互通、教育互促、研训联动、文化共建、项目合作,逐步缩小了校际、城乡差距。
从红塔区中心城区向北驱车10多分钟,便来到位于城郊的玉溪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溪源校区。崭新的教学楼掩映在绿树花草中,运动场上挥洒汗水的学生充满活力,学校优美的环境和齐全的设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保障。戍戎介绍:“为了让孩子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从校区的规划设计到师资队伍的组建,我们都倾力将一小的优质教育资源充分辐射到这里,并从文化校区选拔了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带动学校的发展。”
在学区制和集团化双轨并行模式下,红塔区又于2023年遴选玉溪三小、八中、区一幼等9所优质学校(园)牵头,均衡组配中心城区、城乡接合部、乡镇学校,成立9个基础教育集团,牵引学前、小学、初中3个阶段28所学校(园)发展,发挥牵头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教育理念、教育科研、教育评价、设备资源、办学经费“五统一”管理,构建良性互动的持续发展模式。
“以前我们只局限于在自己的校园搞活动,现在我们可以去到不同的校区,感受不同的氛围,互相学习,还能交到新朋友。”玉溪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文化校区学生海轩齐说,在和不同校区的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她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让校园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学生们在图书角阅读。 通讯员 沈阳 摄
让“一校好”变“校校好”
在全区28所学校实现集团化办学,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得到有效扩展的同时,红塔区还不断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选优配强书记和校长,均衡师资配置,“流动式”送教、“点菜式”送培,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赋能集团发展,建立健全集团化办学管理等制度措施,更加有力地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进程,激发集团化办学活力。
“制度建设是集团化办学成功的基础,资源共享是集团化办学的核心优势,教师队伍是集团化办学的关键力量,投入保障和政策支撑是集团化办学的必要条件。”红塔区教育体育局局长赖汝贵说,“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些因素对于推动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和完善。”
为强化资金保障,红塔区教育经费投入从2012年的7.62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3.3亿元。建立集团化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区财政每年预算150万元用于集团化办学,支持教育集团打造品牌、培育文化、提升品质,以及内部管理、教师培训等。
为给集团化办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管理人员支持,红塔区还将校长队伍建设纳入区委管理。近3年来,先后选拔交流24名校长,厘清中小学校隶属关系和管理体制,2023年以来新任命书记、校长58人,提级纳入区管干部序列。
“按集团化办学模式,玉溪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整合各个校区资源,每个学科都设立了学科中心,将各个科目的教师汇聚在一起,共同备课、研讨。针对不同校区不同学科面临的问题,中心主任会带领大家一同分析探讨,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溪源校区成立之初就参与交流轮岗的教师李玉娟说,“学科中心的整合让大家能够博采众长,实现共同成长,集团对老师的托举作用十分显著。其中,山水校区从一所办学规模仅700人的城乡接合部完小,迅速发展成为能够容纳近2000名学生就读的‘热门学校’,玉溪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更是获得了202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殊荣。”
3年来,红塔区1069名教师实现交流,其中,校长交流43人,骨干教师243名、占交流总数的22.7%;招聘教师579人,积极补充教师队伍新鲜血液。落实教师修身修业培训,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助力教师德艺双升。全面落实政府教育督导责任,构建“政府督导+行业主管+属地落实”的共治体系,促进全区教育质量提升。
此外,红塔区还积极探索校地合作、多元发展的新路径。2023年1月,红塔区政府与玉溪师范学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形成托管合作办学模式,借助高校优势打造优质教育品牌。2024年7月,红塔区政府与玉溪第一中学合作创办红塔中学,探索初高中学段衔接,回应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
点评
近年来,玉溪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整体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家长满意度和入学对口率明显提升,为红塔区乃至玉溪市探索“强校工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学区制和集团化双轨并行模式下,红塔区集团化办学推进教育理念、教育科研、教育评价、设备资源、办学经费“五统一”管理,实现强校带动弱校、名校带动新校,师资双向交流轮岗、优质课程共享,既尊重成员校的个性特色又促进均衡发展,不让一所学校掉队,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持续扩容、区域教育资源均衡优化配置的良好效果。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