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珠江网讯 > 正文
乡村行 看振兴 | 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深化“三个组织起来”——强引领抓产业促增收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1

-1

收藏

      稻田音乐节、稻田百米跑、稻田长街宴、吃石榴比赛,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在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成功举办的2024首届云南“村跑”·国庆系列活动火爆出圈,美丽乡村图景引人关注、令人向往。

  从贫困人口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到人均年收入突破1.6万元,从产业单一“看天吃饭”到蔬菜种植、水产养殖、农旅融合多元发展,白雾村走出了一条特色振兴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拉开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大序幕。近日,记者再次走进白雾村,探访当地深化农村改革、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推进基层党的建设制度、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等领域改革,白雾村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把资源要素组织起来,为抓产业、促增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建强基层党组织

  让农村发展有龙头有依靠

  题记: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白雾村通过打造有一个好书记、有一个好班子、有一支好队伍、有一个好思路、有一个好规划的“五有五好”党建品牌,建强基层党组织,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白雾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万里京运第一站”,各类古建筑众多,催生了修缮需求。

  “古建筑修缮要做到修旧如旧,需要技术,更需要耐心。”今年62岁的老党员赵继荣,从事民居古建筑修缮已有40多年。他说,村里有这门手艺的人不少,但大部分都在接散活。

  为了打响“白雾工匠”品牌,村里发挥赵继荣的党员带头作用,积极带徒弟,帮助其他工匠提升技艺,组建了一支10多人的古建修缮队伍。

  让党员先行作示范,白雾村实施1个党员示范、结对2户农户、帮助5名群众的“1+2+5”工程,开展资金帮贷、技术帮教、就业帮介、产品帮卖、发展帮带的“五帮”活动,65名党员发展成示范户、结对130户农户、帮助325名困难群众,实现“党员带群众、大户带小户、共奔致富路”的联动发展格局。

  “让党员充分参与村里大小事,才能激发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白雾村党总支书记黄明昌介绍,按照“大事党员先知、难事党员先议、实事党员先行”的工作法,全村党员带领群众在乡村振兴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我们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也把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娜姑镇党委书记肖书耀说。白雾村建立了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责任体系,将全村规划、工作重点及政策传达到每一个党员,由党员入户讲清政策、讲清规划、讲清思路、算清收益,并广泛收集民意。同时,围绕全村重大决策部署、群众关心焦点,引导党员在前期掌握民意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再由党总支具体安排部署,最后由党员示范带头推,引领群众跟着干。

  围绕农村产业兴旺、群众增收谁来组织的问题,白雾村通过深入实施头雁领航发展、归雁回巢创业、雏雁丰羽助力“三雁”工程,打造“五有五好”党建品牌,建强基层党组织。截至目前,全村回引两名“90后”充实到村组干部中,将4名致富能手培养为党员发展对象、3名合作社负责人发展为村组干部。

  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白雾村采取“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党员+农户+土地”模式,聚合资源要素,成立了蔬菜种植、稻虾种养两个党支部,吸纳1220户群众参与蔬菜种植1900亩、稻虾种养2300亩,推动产业组织化发展。

  把群众组织起来

  让产业发展有合力有效益

  题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白雾村通过开好群众会、院坝会、火塘会等议事会议,把群众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到全村产业发展中来,把分散生产的农户凝聚成抱团发展的主体,变个体生产力为组织化生产,走出了一条全村“一盘棋”协商推进产业发展的路子。

  白雾村罗光玉家的小院里,几条桌凳、一盆柿子,镇村工作人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正聚在一起开会。

  “今年,我们探索的糯香稻谷‘721’统分共富模式怎么样?请大家再提提意见。”黄明昌开门见山地问。“水稻品质还可以继续提升”“希望明年可以多种几亩”。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中,现场气氛热烈起来。

  黄明昌埋头记录,不时插上几句话,没一会儿,笔记本上就密密麻麻写满了几页。

  自2023年11月担任白雾村党总支书记以来,这样交换意见的会议,黄明昌每月都要开上好几次。正是在这样以心换心、真情互动的交流中,全村人的心越靠越拢,发展的步子越迈越快。

  如何把村民凝聚起来,依托现有资源主动想主动干?这是建强白雾村“两委”班子后的又一件大事。

  “我们瞄准了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这两个‘香饽饽’。”黄明昌介绍,村里积极探索糯香稻谷“721”利益联结模式,通过村党组织依托村集体领办合作社,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户种植和增值收益分红,助力群众增收。

  在“统分共富”模式中,农户通过种植及合作社分红占七成,种植大户通过资金入股、合作社管理、拓宽销售渠道等占二成,村集体通过科技服务、资金帮贷、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占一成,实现了水稻种植的组织化、规模化、效益化。

  “在前期宣传动员中,我非常赞同这种抱团发展模式,就积极参与,3月中旬还领到了1万元的生产备用金。”种植大户李庭凤说,今年种植了20余亩富硒生态米,稻谷成熟后,合作社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1元的价格统一进行收购,并统一加工、包装、销售,预计每亩实现综合产值4060元。

  白雾村还充分挖掘铜运文化、马帮文化、农耕文化,采取统一策划、统一设计、统一装修、统一经营的方式,开发古村旅游业态,举办水稻丰收节、重走铜运古道、“村跑”等活动,推进农体旅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目前,村里有客栈6家、农家乐9家、特色小吃23家,带动35户农户发展手工、网店等产业,188户农户吃上了旅游饭,户均增收1.45万元。

  经实践证明务实管用的“统分共富”模式,正是在白雾村一场场群众会、院坝会、火塘会中,村“两委”和群众一起群策群力想出来、干出来的,让过去分散生产的农户凝聚成抱团发展的主体,变个体生产力为组织化生产,走出了一条全村“一盘棋”协商推进产业发展的路子。

  把资源要素组织起来

  让乡村振兴有潜能有后劲

  题记: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白雾村通过把土地、资金、人才、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组织起来、整合起来、联动起来,持续聚集发展新动能,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白雾村是明清时期南铜北运的必经之路,文化底蕴深厚、田园风光秀丽。然而多年来,这些优势资源却未能有效利用,村子里的山、水、地一度成为“沉睡的资源”。

  村党总支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朱学舟至今记得刚退伍回到村里时的景象:山是光秃秃的荒山,地是一块一块的分散田;很多青壮年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留下来耕种自家的土地,而守着一亩三分地生活的村民大多日子过得紧巴巴。

  如今的白雾村,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成片的蔬菜基地、水产养殖基地有序铺开,整齐排列的光伏板点缀山坡,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和美画卷展现眼前。

  从守着“金山银山”过苦日子到农文旅融合多元发展,白雾村的成功密码是什么?

  “盘活山资源,建设光伏项目;盘活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盘活土地资源,发展蔬菜种植;盘清人力资源,发展劳务产业;盘活文化资源,发展文旅产业。”黄明昌介绍,村党总支对全村资源资产进行充分调研,结合村民需要和发展实际,确定了“梁子能源坝子菜、田园观光古村游、农旅融合促振兴”的发展思路,把一家一户小、散、弱的土地、资金、劳动力以及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组织起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形成规模、对接市场、打造品牌。

  致富带头人李文高打算发展小龙虾养殖,然而在流转土地时却遇到了困难。一些村民担心没有收益,心里有顾虑。村干部多次上门动员,掰着手指为大家算起经济账、劳务账:土地流转后,既可以获得租金,也可以参股获得分红,还能到养殖基地务工。这才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最终,李文高成功流转了120亩土地,发展水产养殖。

  在村党总支的引导下,白雾村将1400亩零星分散种植的田块去埂连片,进行土壤改良后集中统一种植,实现小田变大田、大田变良田,提高土地产出率。

  同时,采取“向外输”和“向内消”相结合的措施,成立村级劳务合作社,对全村劳动力开展就业对接、技能培训、权益维护“一条龙”服务,对有意愿外出务工的1543户2238名劳动力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措施“向外输”,推动稳定转移就业,打响了“白雾施工队”“白雾厨师”品牌;对没有外出务工意愿的310户415人,通过“点对点”培训“向内消”,全部吸纳进产业基地就近务工,实现人均务工收入1.8万元。

  “‘三个组织起来’的积极探索,既发挥了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又强化了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更突出了群众的主体作用,实现了以组织化融入市场化、以市场化带动群众增收。”黄明昌说。

  在认真总结“白雾经验”的基础上,当地围绕农民增收这项中心任务,持续建强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发挥群众主动性,深入挖掘产业潜力、赋能产业,以白雾村为原点,不断将“白雾经验”效能外溢,向其他村组、乡镇辐射,建设更多宜居宜业美丽幸福的“白雾村”。

  云报全媒体记者 张雯 张潇予 谢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