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宣威市杨柳镇克基村:三大引擎驱动山乡巨变
  • 发布日期:2020-06-08
  • 来源:珠江网
  • 阅读量:3384

宰发令在河边新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召开群众会.jpg

位于宣威市北部乌蒙山间的克基村,山高坡陡,生态脆弱,自然条件恶劣,有16个村民小组27个自然村9166人,其中回族人口1512人,是典型的回汉杂居民族村,有贫困人口643户2439人,也是宣威市深度贫困村之一。近年来,克基村党总支充分战斗堡垒作用,驱动党建引领、基础提升、产业造血“三大引擎”,如期实现了脱贫出列,昔日的穷乡僻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河边新村易地搬迁安置点.jpg

党建引领,凝聚发展活力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克基村党总支坚持以党组织建设为引领,不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激励广大党员模范带头,以为民的理念和务实的作风,拉近干群距离,凝聚发展活力。

干部队伍动起来,为更有效的服务群众、带领群众发展,村党总支对干部进行职责分工,建立了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一把手总抓”,村“两委”和监委干部“分管抓”,村“两委”成员“具体抓”,村民小组组长、支部书记“包组抓”的工作机制,并实行绩效考核,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提升、农业生产、综治维稳等工作做到事事有人抓、抓到底,牢牢巩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党员教育实起来,支部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政治生日”、“民主评议”等制度,实行党员积分管理,对模范作用发挥较好的党员,年底予以“优秀党员”表彰,对长期不参与组织生活、不支持工作的,及时上报除名。同时,以“主题党日+”活动为主要载体,让广大党员在人居环境提升、危旧房拆除、文明村创建等工作中当示范、作表率。

乡村治理活起来,召集户代表会议,讨论制定村规民约、水费管理、环境保洁等自治制度,让群众成为主导,支持参与。组织党群夜校、道德讲堂、爱心超市兑换、孝老爱老示范户评选等活动,张贴文明诚信“红黑榜”,让部分无职党员担任“文明指导员”,培育文明乡风民风。村“两委”成员包片负责,定期走村入户下访,排查化解问题矛盾,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利用“腾讯为村”,搭建精准扶贫、党员教育管理、三务公开和政策宣传的信息平台,让群众做“明白人”,打通村干部与群众、村庄与外界的沟通壁垒。

宰发令查看村内篮球场建设情况.jpg

基础提升,增强发展实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克基村克服山高路陡、村落分散等客观困难,大力提升水、电、路、厕等基础设施水平,改变乡村面貌,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要致富,先修路”,2016年来,共硬化公路17公里,整修弹石路12.5公里,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硬化串户路19970平方米,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一条条穿梭在山峦间的公路,让交通出行大为改善,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更加方便快捷。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新修水池4口,蓄水量达200立方米,建成46米深水井1个,铺设饮水管网16.1公里,确保了常住村民户户吃上清洁干净的饮用水。同时,建立收费管护制度,设管水员16名,贯彻“以水养水”理念,让已建成的水利项目设施持续发挥效能。

“让居者有其屋”,建成1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解决了全村93%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问题,每个安置点配套养殖圈舍和“微菜园”,克基村还整合资源资金,实施危房改造941户,修建民族特色活动广场、“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共产党”文化长廊和感党恩“红旗”文化墙,极力建成美丽宜居、产业兴旺、民族团结的幸福小康村——克基米田民族团结示范村。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修建卫生公厕27个,无害化户厕改造520个,深受群众的欢迎和支持。除厕所外,克基村还修建了1个足球场、7个篮球场、15个村民活动中心、5个活动广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村内主干道旁路灯、行道树全覆盖,91名保洁员分区划段,村民门前“三包”,村规民约上墙入心,整个克基村呈现出一片和谐文明、美丽宜居、欣欣向荣的新农村面貌。

宰发令与拉水浇灌的烟农交谈,了解烤烟种植情况.jpg

产业造血,注入发展动力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地方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带动。近年来,克基村抓住脱贫攻坚契机,立足资源禀赋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探索种—养—加工产业路子,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选优选准特色产业。针对山多地少、土地瘠薄状况,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退耕还林8100亩,种植苹果、花椒、核桃等经济林木,有机统一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引进棒垒球、锡箔纸来料加工扶贫车间,建设五大产业基地,发展种植烤烟2350亩,辣椒1200亩,苹果245亩,核桃250亩,肉牛养殖基地1400平方米;帮助93贫困户建养殖圈舍2600平方米,发放仔猪232头、肉牛21头,特色产业实现多样化、体系化。

内培外引新型经营主体。为增强产业发展实力,稳定带领贫困群众增收,通过内引外培的方式,让3家龙头企业、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种植协会加入到产业发展中来,通过“党总支+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构建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合作发展等带贫机制,有效扩宽增收渠道,带动6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3100元,让人人可发展、可致富。

集体经济破茧脱壳。建肉牛养殖基地租给养殖大户使用,同时,盘活村集体土地、闲置房屋、活动场所等资源,每年通过收取租金、管理费等,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村党总支充分征求群众意见,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将村集体收入用于评选优秀党员、示范户,兑付爱心物资,组织党群活动等,解决了无钱办事的难题,获得了群众认可,村党总支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大大提升。

(通讯员:孟垂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