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马龙区纳章“张海迪”家贫志不贫
  • 发布日期:2020-05-11
  • 来源:珠江网
  • 阅读量:3159

家庭不算幸运,心灵却奏出美的赞歌。在失去右腿的39年里,他靠着两支拐杖,一腔热忱,努力奋斗,乐此不疲,传递丝丝温暖,单腿画出最美的轨迹,走出了一条别样的人生路。今年66岁的他,容光焕发,精神健硕,他就是李绍林,马龙区纳章镇方郎村的“张海迪”。

直面困难,逆境中坚持

李绍林家住方郎三组,1981年,时任方郎村生产队队长的他,在参加集体劳动中被拖拉机犁头刮伤,造成右腿截肢,当时大女儿5岁,二女儿3岁,儿子才8个月,噩耗传来,犹如晴天霹雳,一时间,家里的顶梁柱变成了需要照顾的对象,岳父母、自己和三个孩子一家七口的衣食住行,全部将由妻子彭桂秀一人扛起。

“我垮了,这个家庭也就垮了,虽然现在身体垮了,但精神不能垮。”即便身处困境,也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李绍林怀着一颗向上向善的心,选择面对现实。

残缺的身体,强大的心灵。李绍林咬牙适应“新”的生活,慢慢的从痛苦的阴影中走出来,与妻子彭桂秀共同面对生活的苦楚。一年后,他拄着拐杖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不同的是他失去了右腿,相同的是依然一身正气,吃苦耐劳,能量满满。在他看来,一个人身体的病残是可怕的,但比身体的病残更可怕的是心灵的伤残。

生活中,他直面困难,从不言弃,栽种烤烟、种植玉米、收拾房前屋后、洗衣做饭……“我在家重的做不动,轻的能帮一点是一点。”他和妻子不断努力,维持家庭开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虽不断咬牙坚持,但家庭收入仍显拮据。

2015年,李绍林因身体残疾,几乎没有劳动能力,并伴有高血压,常年药物不断,妻子也年老体弱,劳动能力逐年下降,靠着6亩多地维持家庭开销,家庭纯收入低得可怜。通过前期的摸底排查,他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并相继享受了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养老保险、公益性岗位、安全饮水等扶贫政策。

通过李绍林一家的努力以及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于2017年将原本外面大雨,里面小雨的的危房进行拆除,盖起了新房,一家几口高兴的住进了“小洋房”。如今,驻村工作队正在积极争取相关部门为李绍林安装假肢事宜。

“现在国家政策真是好,但是自己不动,也一样脱不了贫。”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来,他不等不靠,在村组干部及驻村工作队的宣传、帮助下,儿子到昆明快递公司务工,儿媳在嵩明方便面厂上班,小两口年收入70000余元,妻子在村里当起了保洁员,每月收入500元,同时,每年以土地入股百合种植大户,获得收益3400余元,收入稳定。

永不言弃,立志脱贫。现在,他们的家庭纯收入近80000元,人均纯收入达12000余元,达到了“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于2018年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感谢镇村干部、工作队几年来的关心帮助,我家的日子也慢慢好起来了。”李绍林说。

助人为乐,家贫志不贫

见到李绍林,很难将他与“助人为乐”这个词联系在一块儿,觉得他能把自己照顾好已经很了不起了,然而他硬是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对生活的信心,让家庭和和睦睦,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人,成为了村里有名的“热心人”。

2019年,方郎村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由于资金紧缺,村委会号召广大村民积极投工投劳,捐赠树苗,共建美好家园。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李绍林不仅力所能及的捐赠了10余棵树苗,还打电话给亲朋好友,动员他们也一起捐树,加入到“紫薇大道”打造及村庄绿化美化工作中。妻子彭桂秀及儿子儿媳也投工投劳参与到整治的大军中,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方郎村共收到各类树苗500余株,如今,原来的农村“三堆”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株株摇曳生姿的小树,村庄的“四旁”绿化显现成效。

在人饮水水源点陶家龙潭的改造建设中,李绍林也是一腔的古道热肠,愣是把五六户“钉子户”的思想工作做通了,今年63岁的彭桂秀带着孙子、孙女参与其中,铺设草坪、挖坑、填土……毫不逊色。现在的陶家龙潭,盛开的鲜花、舒适的凉亭、碧绿的草坪、整齐的栅栏、茂盛的海藻、散落在绿地中的“马步桩”……甚是惬意,陶家龙潭实现华丽转身,变为“后花园”,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个就跟干自家的活计一样,能帮上一点是一点,这里建好了还不是为方郎村的老百姓好。”彭桂秀如是说。

在龙洞大沟建设中,他更是杵着拐杖到施工现场去帮忙,他总说:“我是腿瘸了,又不是手断了,用锄头这些活我还是能干的”。并积极参与到秧田冲水库、小营公路等工程的修建工作中。同时,他主动将自家墙脚边上用来保护“墙拐子”的“石脚”铲除,在他的感染和带动下,村内30多家村民自觉把“石脚”铲除,村庄道路宽敞了,环境优美了。

贫困户高大伯是村里的“执着人”,他的住房被列入危房改造,虽然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人员耐心做思想工作,可是始终不愿意进行危房改造,于是李绍林拄着拐杖亲自到他家做思想工作,用坚持与执着打动了这位“执着人”。

“村委会是一个大家庭,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们都有义务让这个家生活得更好,日子过得更红火,尤其是我们这些困难群体,社会给予了我们那么多,我们当然要在力所能及的回报国家社会。”李绍林说。

“孩子很孝顺,两个女儿给在村头,得空也会回来帮忙洗洗衣服,收拾收拾房前屋后什么的,时不时的还帮衬下我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及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了孩子最有营养的“成长土壤”,练就了孩子独立、刚毅、乐于助人的性格,孙子、孙女就读于方郎小学,懂礼貌、有礼术,一家几口,其乐融融。

物质的匮乏并不可怕,心灵的贫瘠却是最大的贫穷。李绍林在困难中,用拐杖支撑意志,用一只脚踏平坎坷,用刚毅主宰自己的命运,不仅树立实现脱贫,更一心感恩回报,演绎着属于他自己的动人乐章,绽放着不一样的精彩。(通讯员:朱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