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驻村扶贫故事】大山深处,我们一起走过朝阳村
  • 发布日期:2019-11-25
  • 来源:珠江网
  • 阅读量:3890

在云南省宣威市,有两个叫朝阳的地方。一个是朝阳小学,它位于落水镇;一个是朝阳村,它位于东山镇,朝阳村和海岱镇文阁村、田坝镇红岩村、东山镇赤那河村毗邻。

今天我们想说说朝阳村。

朝阳村不大,全村三个村民小组1300多人,位于赤那河峡谷的半山腰,村名朝阳,村子坐西朝东。在长约七八公里的半山腰,零零散散的分布着3个村民小组21个自然村。过去,由于交通闭塞,山高路远,这里鲜有外人进入。

早在2015年,我们就和这个村发生了联系,脱贫攻坚把我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宣威市档案局(馆)成为挂包单位。13名干部职工,挂包一个1300多人的行政村,一切都刚刚好。2019年11月24日,我们在11月第三次来到朝阳村,决定徒步环绕全村,感受朝阳。

迎着朝阳,我们从城区出发,驱车70多公里,到达我们的步行出发点“工农大桥”,这座桥联通了文阁、红岩、赤那河、朝阳四个行政村,在大桥的栏杆上,两行大字格外醒目: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据村委会主任讲,这座大桥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

我们首先要到的自然村叫江家村,沿着赤那河左岸的石头路一路前行,愈往里走,愈是惊险,那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封闭峡谷,一片未受污染的世外桃源。高崖峭壁,半遮天空。走在路上,足踏碎石,放眼青山绿水,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大约一个小时,我们到了江家村,这里48户人家,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这是一个古朴原始的村落,人们世世代代在这辛勤劳作,炸石开田,硬是开垦出一片片梯地。艰苦奋斗,创造自己的新生活,这是13代江家人的不变信念。在村头,一位中年人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诙谐的顺口溜:“不怪爹不怪妈,就怪老祖人搬错家。好的地方他不去,偏偏来到是旮旯。”在一阵阵笑声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江家村有一所小学,有学前班学生2名,一年二年级学生4名。学校仅有1名教师,他叫江远高,是这所学校的唯一一名老师。江远高老师已经59岁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一直在这里教书。今天是周末,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地里劳作。在和江老师的攀谈中我们得知,这里上世纪90年代学生最多的时候达到过40多名,有10多个山里娃从这里读书走出去,考入了各类大中专学校。江远高从一名初中生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到后来转为公办教师,一直默默坚守,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从他朴素真挚的言语里,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下午,我们爬坡上坎,依次走过色米依、石盆、迎阳等几个自然村,在村前路旁,在农户家中,我们和群众热情攀谈,畅谈着未来的打算,畅谈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建档立卡户马绍扩家,我们找到了脱贫出列的信心和力量。1997年迎阳自然村的徐丽芬和马绍扩结婚,1998年女儿出生,就在这一年,21岁的马绍扩在煤矿事故中受伤瘫痪。21年以来,徐丽芬一直坚守,陪伴在马绍扩身边,他们的女儿已经长大成人。他们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但从不向镇村干部和我们市级挂包干部提条件。他们虽然家庭困难,但是他们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近年来,朝阳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朝阳群众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期盼。回首过去,虽然路途艰辛,但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的朝阳已经硕果累累,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我们是挂包干部,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和朝阳的故事还要延续。

(云南省宣威市档案局(馆) 庄姚瑶)